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娃的家长,大概率都见过“追喂”的场景:宝宝都已经扭头跑开了,老人还端着碗在后面追,哪怕孩子已经不想吃了,还是想方设法再塞几口,嘴里念叨着再吃一口,多吃点才能长壮。
很多家长知道这样不对,可又不知道怎么跟老人沟通,更怕一直这么喂会影响宝宝健康。
其实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,因为过度喂养对宝宝的伤害比我们想的要大。

素秋平时工作忙,宝宝出生后就请婆婆来帮忙带,宝宝的饮食也全交给婆婆打理。
一开始素秋没觉得有问题,直到有天晚上回家,看到婆婆刚给宝宝喂完奶,没一会儿宝宝就溢奶了。
素秋有点担心,可婆婆说“小孩吃完奶都这样”,素秋觉得婆婆带娃经验多,也就没再多问。
可之后几天,素秋发现宝宝溢奶越来越频繁,有时候还会莫名哭闹,晚上也睡不安稳,她心里犯嘀咕,刚好周末婆婆要回家收拾东西,就赶紧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
医生一查就说,宝宝是消化出了问题,根源就是过度喂养,时间长了宝宝的肠胃就扛不住了。
其实很多老人带娃都跟素秋婆婆一样,心里想的是多喂点宝宝才能长好,可没想到好心反而伤了宝宝。
家长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,首先得弄明白,过度喂养到底会给宝宝带来哪些伤害。

过度喂养的3个危害,家长别不当回事
很多家长觉得“宝宝多吃点是好事”,可宝宝的肠胃还没发育成熟,就像一个小小的容器,装太多东西肯定会出问题。
《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》里就提到,过度喂养不仅会让宝宝当下不舒服,还可能影响长期的健康。
①容易溢奶、吐奶
宝宝的胃容量小,而且胃是横着的,如果一次喂太多,奶液容易从胃里溢出来。偶尔溢奶可能问题不大,但要是经常因为喂太多吐奶,奶液可能会呛到气管里,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,这对小宝宝来说是很危险的。
②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消化问题
宝宝的消化系统还在发育,消化能力有限,喂太多食物会让肠胃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。
时间长了,宝宝就容易出现腹胀、腹痛、消化不良的情况,不仅会让宝宝因为不舒服哭闹,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,
本来想让宝宝多吸收营养,结果反而因为消化不好,营养没吸收到,还遭了罪。
③可能导致宝宝肥胖影响发育
有些家长觉得宝宝胖嘟嘟的才健康,可从小过度喂养,容易让宝宝摄入的热量超标,进而出现肥胖问题。
而且这种早期的肥胖,可能会影响宝宝的代谢功能,还会增加长大后患肥胖症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,对长期的健康一点好处都没有。

宝宝发出这些信号,说明已经吃饱了,就别喂了
想要避免过度喂养,关键不是控制喂多少,而是看懂宝宝的信号。
宝宝饿的时候会有反应,吃饱了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家长。
只要看到这几个信号,就说明宝宝已经吃饱了,再喂可能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了。
第一个信号:主动推开奶瓶或乳头,表情放松
宝宝吃饱后,生理需求得到满足,就会主动松开嘴巴,还会用小手推开奶瓶或者妈妈的乳头。
这时候宝宝的表情会很惬意,脸部肌肉是放松的,小手也不会攥得紧紧的,有的宝宝还会咧嘴笑,一看就是吃饱喝足的样子,这时候就别再硬喂了。

第二个信号:对食物没兴趣,能安静玩耍或睡觉
没吃饱的宝宝,会一直盯着奶瓶或乳头,就算被抱走也会哭闹,但吃饱后的宝宝,对食物的兴趣会明显下降,就算把奶瓶递到嘴边,也会扭头躲开。
这时候他们更愿意自己玩一会儿,比如摆弄小手、看周围的东西,或者直接乖乖睡觉,这都是吃饱后的正常表现。
第三个信号:大小便规律,没有异常
如果宝宝喂养得当,没饿着也没撑着,大小便会很有规律。
一般来说,1-6个月的宝宝,每天大便2-4次,小便6-8次;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,大便次数可能会减少,但依然会保持规律。
如果宝宝的大小便一直很稳定,也没有出现腹泻、便秘的情况,就说明喂养量是合适的,没有过度喂养。
第四个信号:吃奶时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分心
没吃饱的宝宝吃奶会很专注,不会轻易被周围的动静影响,但如果宝宝吃到一半,开始东张西望,听到声音就停下来,或者用小手去抓别的东西,说明已经吃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奶就算没喝完,也不用强迫宝宝吃完。

怎么避免过度喂养?
很多家长知道过度喂养不好,也看懂了宝宝吃饱的信号,可跟家里老人沟通时总碰壁。
老人觉得我带大了几个孩子,还能不知道怎么喂,不愿意听年轻人的。
其实跟老人沟通不要硬碰硬,用对方法更容易让老人接受:
首先,先肯定老人的用心,再讲危害
不要一上来就说“您别这么喂了,对宝宝不好”,老人听了容易觉得“我好心带娃还被指责”,反而会抵触。
可以先跟老人说“妈,我知道您是怕宝宝没吃饱,想让宝宝长好,您这么用心我特别感谢”,等老人感受到被理解了。
再慢慢说“不过医生说,宝宝喂太多会伤肠胃,之前宝宝哭闹就是因为消化不好,咱们稍微控制点量,宝宝能更舒服”。
其次,给老人明确的喂养标准,方便操作
老人之所以总多喂,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到底喂多少合适,怕少喂了宝宝饿。
可以跟老人一起查资料,或者把医生给的建议记下来。
比如宝宝现在每次喝150毫升奶,3个小时喂一次,添加辅食的话,每次一小碗就够,不够再添,把这些具体的量告诉老人,老人有了明确的标准,就不会总想着多喂点。
最后,多夸老人的进步,调动积极性
老人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认可,如果老人有一次没追喂,或者按照建议的量喂了,就及时夸一夸。
比如妈,今天您没多喂宝宝,宝宝吃完也没溢奶,还玩了好久,您这方法用得太对了。
老人听到夸奖,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,之后也会更愿意按照正确的方式喂养。

结语
养宝宝不是喂得越多越好,而是喂得适量才最好。
老辈家长追喂的背后,是对宝宝的爱,可这种爱要是用错了方式,反而会让宝宝遭罪。
作为家长,我们要先看懂宝宝吃饱的信号,不强迫宝宝多吃,跟老辈沟通时,多些理解和耐心,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正确的喂养知识。
只有让宝宝的肠胃舒服,营养吸收得好,才能健康长大,这比“多喂一口”重要得多。